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正式公布的《建筑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显示:“十二五”期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、增加值将年均增长15%以上。《规划》还要求,“十二五”期间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%,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的45%,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。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%,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;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。对此,有分析师表示,这意味着钢结构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,预计“十二五”末期,我国钢结构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~6500万吨。
我国建筑行业消费的钢材约占钢材总产量的50%~60%,与世界钢材的平均消费水平相当。但是,目前我国钢材在建筑中的消费主要是用于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、钢丝、钢绞线,机电管线、门窗、栏杆和五金配件等等,真正意义上的钢结构建筑用钢只占10%左右。在房屋建筑中使用钢结构的建筑面积更少,约占2%,发达国家使用钢结构的建筑面积占到40%~60%。从上述数据看,我国钢结构建筑用钢量严重偏低,与钢产量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
随着我国钢材品种的日益丰富,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,以及建筑钢结构应用技术的发展,钢结构建筑产业已被列入《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、产品和技术目录》、《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》,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。国家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建筑钢结构钢材、设计、制造、施工等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。这无疑将为整个钢结构产业的加速发展创造条件。《建筑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的出台,更预示着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春天的到来。
钢结构通常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、钢柱、钢桁架等构件组成,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采用焊缝、螺栓或铆钉连接,有些钢结构还用钢绞线、钢丝绳或钢丝束以及铸钢等材料组成。钢结构所需的钢材强度较高,弹性模量也高,适宜于承受振动和冲击荷载。
与传统土木建筑方式相比,钢结构建筑具有“轻、快、好、省”4个优异性能。钢材容重与强度的比值一般小于混凝土和木材,在同等条件下,采用钢结构的建筑物整体重量最轻;钢结构便于机械化制造,精确度较高,安装方便,施工周期短,是工程结构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结构;钢结构建筑对环境破坏小,抗震性能好,且适合于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大气环境;采用钢结构还能节省地基基础费用,可节约用水,便于控制造价,同时,还可被再次利用,减少建筑垃圾。
钢结构住宅建筑产品可以实现“零资源、零能耗、零排放、零污染、零工地、零距离”等“六个零”的绿色建筑理念。“零资源”,即最大限度以钢材和其他可再生资源作为建筑材料,可实现钢材循环生产利用;“零能耗”,可采用新型节能保温透气的钢结构建筑配套建筑材料、被动式节能空调技术和清洁能源集成应用技术,包括水蒸发制冷、太阳能集电集热技术,将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降到最低;“零排放”,钢结构降低粉尘,可采用雨污水回收和渣物处理,使二氧化碳和污水污物排放被杜绝;“零污染”,可利用现代钢结构技术,工业化和标准化制造,集成生产、施工现场快速拼装的经营模式,使建筑过程无噪音、无大气污染、无污水排放;“零工地”,可将施工现场需要的关键构件和部件移至室内工厂生产,生产完成后到现场实行快速拼装施工,提高作业功效,缩短施工周期;“零距离”,可以实现构件标准化、供应系列化、生产工厂化、施工装配化,随时随地通过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操控使用的耗能设备,实现零距离连接。因此,钢结构建筑是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结构之一,被称为绿色建筑的主要代表。
中国钢结构产业在近10余年期间发展迅速,已成为全球钢结构用量最大、制造施工能力最强、产业规模第一、企业规模第一的钢结构大国。钢结构在上海世博会、广州亚运会等场馆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。我国的钢结构综合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,钢结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。预计2015年钢结构市场容量将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,达到6000亿元,年均复合增速约15%。
受钢结构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,“十二五”期间,钢材品种中的大型工字钢、大型槽钢、H型钢、热轧板(卷)等都将大量进入建筑钢结构的消费大军中,而螺纹钢、线材在建筑业钢材消费中所占比例则会有所降低,尤其是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的45%以上后,其绝对消费量会有所减少。